“太原道”上的行旅诗

聚焦太原 2019-01-16 09:25:02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当奔驰在高铁或高速路上时,窗外飞来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,为旅途增添了壮丽的诗意;而当年唐朝的太原就有这么一条到长安的“国道”,沿途的“景色”是无数的旅途情诗,分享这些诗意,不仅令舟车劳顿的人们身心放松,更令人豪情壮志。

当奔驰在高铁或高速路上时,窗外飞来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,为旅途增添了壮丽的诗意;而当年唐朝的太原就有这么一条到长安的“国道”,沿途的“景色”是无数的旅途情诗,分享这些诗意,不仅令舟车劳顿的人们身心放松,更令人豪情壮志。  

当年,这条“国道”可不是一条无名沉默的路。如果从长安出发,它的走向大致是过渭水河,经同州(今大荔),从蒲津渡口渡过黄河至蒲坂(今永济),转向东北沿涑水河谷到绛州(今新绛),然后再沿汾水河谷北上,经晋州(今临汾)直抵太原(今晋源)。这条道路就是当年唐高祖李渊由太原出兵攻入长安的逆向行军路线。  

在征程中,李渊非常重视自己根据地太原的安危,唐朝建立后尤为如此。为了巩固既是战略后方又是御敌前线的晋阳古城,于是修建了太原至长安的“国道”——官驿道,李世民特颁谕为“太原道”,后人又称为“并州道”“并州路”。  

遥想当年,这条六百多公里的道路,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,坦途平整,道旁树木成荫,工程设计和质量都有保障,不会发生堵车,也很少发生交通事故,而且每隔三五十里还有“服务区”——驿站供来往旅客住宿休息。在诗歌繁荣的唐代,这条道路的“出镜率”自然映入了诗人们的云墨之中,也见证了这条道路的兴盛。  

太原道是将士远征之道。唐代诗人李端描述太原在北方草原民族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位置时,就形象地写道:“并州近胡地,此去事风沙。”所以唐军从长安出发赴太原以北的地区对付游牧民族的侵扰,既要路过太原,还要取军需于太原。于是有了崔湜的《大漠行》:“科斗连营太原道,鱼丽合阵武威川。”还有李宣远的《并州路》:“秋日并州路,黄榆落故关。孤城吹角罢,数骑射雕还。”可见唐代的太原道战旗猎猎,战车辘辘,太原道就是唐朝“边塞诗”的启蒙之源。  

太原道是“北漂”青年的“淘金”道。唐朝的河东节度使驻节太原,这是北方较大的一个镇。唐朝中后期,节度使府几乎不受朝廷节制,所以入节度使府工作,既有优厚待遇又有功名前程,因此许多怀有抱负而一时没有出路的文艺青年纷纷“北漂”太原前线。这些佳诗的代表作有无可的《送薛重中丞充太原副使》、严唯的《送房元直赴北京》、李频的《送友人望太原》……这里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诗仙李白。李白最初也算是“北漂”青年,在太原历时半载,没有什么收获,但是为太原留下了“襟四塞之要冲,控五原之都邑”的绝唱。据考证,李白后来是由太原道“逆袭”长安的。尽管李白在太原未能有所施展,但是却在太原为大唐的复兴做了一件大事,就是救下了日后在平叛中立了大功而被封为汾阳王的郭子仪。当时郭子仪在军中犯了事,要以军法论处,多亏李白说和斡旋,才予以免罪释放。这也算是李白太原道的“不虚此行”吧。  

太原道是国际交流通道。唐朝使者出使北方民族,那是一件苦差事,“远寨风狂移帐幕,平沙日晚卧牛羊”。尤其唐朝后期,受吐蕃威胁,唐王朝的使者要去回鹘,必经太原道;而回鹘使者去长安朝见大唐帝国,也需经过太原道;甚至唐朝与回鹘和亲的公主也经过此道“入蕃”。至于官员擢升、商旅往来等奔跑于太原道上所涉及的行旅诗,那更是数不胜数。著名的诗有于鹄《送张司直入单于》:“若过并州北,谁人不忆家。寒深无伴侣,路尽有平沙”。此外,王建的《江台驿有题》、杜审言的《经行岚州》等也闻名于世。  

唐朝“太原道”上的行旅诗究竟有多少?虽然无法统计,但它却渲染着太原历史的长卷,为奔跑在这条道上的人们筑梦、逐梦,而这条“血脉”的畅通与否,也决定着大唐的强弱盛衰。 

来源:山西晚报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