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“八河治理”工程完成过半!

山西省房地产商会 2017-09-27 18:39:0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我市“八河治理”工程完成过半 今年我市对北沙河、北涧河、北排洪渠、玉门河、虎峪河、九院沙河、冶峪河、风峪河实施综合治理,在拉大城市框架、打通道路节点的同时,还进行河道清淤、雨污分流、水土保持等“四位一体”的综合整治,消除黑臭水体,让城市河流恢复清澈风貌。

我市“八河治理”工程完成过半

今年我市对北沙河、北涧河、北排洪渠、玉门河、虎峪河、九院沙河、冶峪河、风峪河实施综合治理,在拉大城市框架、打通道路节点的同时,还进行河道清淤、雨污分流、水土保持等“四位一体”的综合整治,消除黑臭水体,让城市河流恢复清澈风貌。

目前,各项工程正在快速推进,已完成工程任务总量的50%以上。

南沙河治理当样本

南沙河作为黑臭水体治理、雨污分流改造的一个范本,为今年八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今年八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除进行道路建设、雨水分流外,还将水源地种植绿树、兴建堤坝、增加水土保持能力纳入了建设范畴,河道上游均配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,东西山将新增大面积的绿地。

9月25日,记者在虎峪河改造现场看到,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初具规模,一个个大型桥梁墩柱矗立在眼前。

该项目工程部负责人徐宏介绍说:“虎峪河和其余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样,除进行路面的立体化改造外,最重要的就是配建地下管网,实现雨污分流,消除原来河道内的黑臭水体。同时,还将在河道源头修建一个沉淀池,可以减少进入汾河的泥沙。”

实现雨污分流

八条河道单侧总长度71.5公里,地处市区中心,是城市防洪的重要设施,但因之前是雨污合流,加上周边群众随意倾倒,环境难如人意。

为了消除黑臭水体,提升防洪能力,雨污分流是首先实施改造的。

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,提高污水处理率,避免污水对河道、地下水的污染,明显改善城市水环境,还能降低污水处理成本。

近日,记者在北沙河快速化改造施工现场看到,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,多台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。

北沙河建设路口的河岸北侧,雨水方涵、地下管道正在建设中,整个方涵高3米、宽2米。

“今后,建设路的雨水将汇进雨水方涵,沿线污水将通过地下一座座连接井汇入新铺设的污水管道,进入污水处理厂,全部实现雨污分流。”施工负责人介绍道。

据悉,八条河道在清理淤泥、疏浚河道、雨污分流的基础上,两侧还将分别增建15米宽的绿化带,不仅消除黑臭水体,沿岸环境会更加美化,提高区域整体环境品质。

改善周边人居环境

八河治理中,除了治理河道、种植绿化带外,为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,我市在河道的源头,还要种植水土保持林带。

其中,在北涧河的源头,我市将在东山地区建设一片水土保持林带。

林带建成后,整个水域的林草覆盖率将达到75.8%,为城市居民提供面积达14.3平方公里的环境优美小流域,极大改善东山地区人居环境,同时也有利于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。

治理过程中,施工人员还将在北涧河现有流域沟谷中增设7座塘坝及302座谷坊拦截泥沙。

届时,治理范围内预计将减少流沙侵蚀量7.6万吨,每年蓄水量达412.9万立方米。

太原晚报记者郜蓉

我市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有序推进

“相比过去来说,现在东山上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不再是尘土飞扬,我们工作环境好多了,这些都得益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。”作为太钢东山矿的一名老职工,李绍晋见证了东山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。

近年来,我市不断加大东西山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,截至目前,在各类采空区245平方公里面积中,已有9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得到有效治理。

东山矿是太钢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原料矿区,是一座城市矿山,于1958年建成。

9月26日上午,站在东山矿上看到,整个矿区的大部分面积都被绿色植物覆盖,远远望去,郁郁葱葱。

物料输送过程中,都加装了密闭装置,有效减少了道路运送过程中的扬尘污染。

作为在东山矿工作了30多年的老矿长,对于工作环境的变化,李绍晋深有感触。

他说:“露天矿的原始开采模式就是挖开土层,开采石料,不可避免地造成植被破坏、山体破碎、生态恶化。从2014年开始,东山矿将复垦绿化与生产任务一并规划,边生产边整治,取得初步成效。”

作业方式改变了,看似变得复杂,却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
据介绍,在石料开采前,该矿会将黄土层及原有绿化植被移植到已完成开采任务的区域,即减少了黄土、绿植等“废弃物”的处置成本,又降低复垦绿化时购置黄土、绿植等的绿化成本,且就地移植树木成活率达90%以上,远远高于过去的60%至70%。

截至目前,该矿占地1200余亩的旧矿区已复垦绿化1000亩左右,2000亩的新矿区边开采边整治,已复垦绿化1300余亩,累计种植树木22万余株。

其实,近年来,我市不断加大东西山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。

经不完全统计,至2010年我市各类采空区面积245平方公里,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、地裂缝、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。

市国土局地质环境处处长齐荣贵介绍:“我市虽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、基础薄弱,但近年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却有了明显成效。”

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治理中,我市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,探索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、市场化,提出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公司承载、园区打造”的工作思路,在西山地区规划了22个城郊森林公园,现已建成14个,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,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休闲、娱乐的好去处。

在其他区域,截至目前,我市已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2.76亿元,对尖草坪区老龙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、万柏林区小虎峪村老西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、晋源区蒙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进行综合治理。

同时,我市还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,2014年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搬迁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;

2016年11月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,将对西铭矿、官地矿、嘉乐泉矿等12座煤矿地质环境展开综合整治。

目前,我市在矿山恢复治理过程中,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过多、资金缺口较大、矿山企业治理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。

太原晚报记者郜蓉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