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走”在一百年前的太原大街上

太原精选 2019-04-24 08:59:46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​引人注目的二青会举办在即,也是在整整一百年之前的1919年,老太原举办了民国史上高规格的“华北地区第七届运动会”。

引人注目的二青会举办在即,也是在整整一百年之前的1919年,老太原举办了民国史上高规格的“华北地区第七届运动会”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,其中交通设施是硬件。资料显示,那次运动会的中外来宾多达八万人,历时五天,“晋省体育界空前之盛会也。”如此盛会,客商云集,游人如织,那么作为东道主的太原交通状况怎样?我们不妨穿越百年“观光”一下。  

当年老太原的交通规则叫做《行路须知》,共有十六条,行人的穿戴走姿及车马行驶等诸多规定,无不罗列详尽。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一些当年太原大街上的场景。  

先看太原道路及路人如何行走。太原排名前列条“标准”马路是五一路的水泥路面,当时叫“新开路”,因为水泥叫“洋灰”,又俗称“洋街”,是日军为掠夺太原资源而修建的。就是说,在此之前太原的大街小巷全是土路和碎石路,路上也没有细划机动车道、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,统称为“马路”。虽然道路简陋,但路人已经遵守“行人靠左走”的规则了,发生交通事故也“有法可依”了,《行路须知》第三条即可说明。此条内容是“在街道上行走须靠左边,如急于前行须就前行人之右边绕过”。它为行人分了“快慢行道”,走路快的行人有了“超人”规则,这与当时广东等南方城市的“左行”规则已经接轨,可见太原的市政管理也是紧跟全国潮流的。  

再看大街上的车辆。《行路须知》第八条:横过街道时须注意车马。可见当年太原大街上的车马还是很多的,主要是马车和洋车。马车,人们熟悉,它虽载人,但多数还是载货。洋车则分为人力车和汽车。人力车就是《骆驼祥子》中拉的那种黄包车,这种车早先只拉有钱人,后来普及很快,上世纪30年代初,领牌照的有两千多辆,如同出租车一样招手即停。1920年太原开通到平遥和忻县的两趟长途汽车,可知1919年的太原城内私家汽车已经上了路,拥有者非军政要员即富商大贾。另外,街上还有一种“洋车”——自行车,中国生产不了,全是进口货,一辆日本“僧帽”牌自行车约一百块大洋,属于奢侈品。这时大街上还有两种车:一种是木板车,太原人称“排子车”,多是一人拉,也有两人拉的,一人驾辕一人拉套;另一种是独轮车,只有一个车轮,需推着走,如果载重物,要特别的气力和技巧,有人叫它“地猪儿”。可见那时要“打车”不甚如意,如果要“快递”还是很方便的。  

对于这些车马,也有交通管控措施,如禁止自行车带人、人力车超员等,还有禁止上路的车辆,如尖轮大车,因为它的车轮边缘呈尖状,外包铁角,既危险又损路面。这些管控措施有的至今仍在沿用,像严禁出租车等载客汽车超员、多轴重货车限行等。  

太原是中国几个较早用上电灯的城市之一。1908年,太原城内有了火力发电厂,仅供城区商号、面粉厂和附近街道照明用电。至于城内大范围安装路灯,则是1933年以后的事了。因此说,1919年的太原大多数街道晚上黑咕隆咚,夜间行路要么手提马灯,要么摸黑走路。从《行路须知》中“无论任何车辆夜行必须燃灯”可得知,那时夜间行驶的马车和洋车上都挂着一盏油灯,相当于“雾灯”。  

如今二青会规模之隆重是百年前的太原人不可想象到的,但就当时太原老城之实力举办华北地区的运动会,也是值得今日太原人之骄傲和自信。 

来源:山西晚报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